日前,浙江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暨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推进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主会场举行。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劳动模范骆建军教授受邀参会,并获表彰。
骆建军教授在省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骆建军教授荣誉证书
长期奋斗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的骆建军教授作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骄傲”“最美科技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研究院院长、钱江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和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是产学研紧密结合、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典范。
01专注专业,成为难题的破解者
工作中的骆建军教授
集成电路听上去高深莫测,实则早已融入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移动电子设备,大至服务器、飞行器等都离不开一张小小的“芯片”。长期以来,我国“芯片”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没有自主研发的核心“芯片”,信息基本处于“裸奔状态”,很容易被获取;没有自主研发的核心“芯片”,那些仅在国内组装加工的“国货”就不能被称为货真价实的“国货”。为了打破这一局面,骆建军教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在美国创建的研发团队回国组建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研究中心,以数码存储和数据安全为专业方向,并且成立了华澜微电子公司,产学研市场紧密结合,开始了更高更远的“中国芯”梦。
十年磨一剑。骆建军教授带领团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自主知识产权的固态硬盘(SSD)控制芯片,并进一步实现了系列固态存储产品的国产化,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报道为“中国固态硬盘产业的重大突破”。团队解决了高速计算机接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问题;突破了固态硬盘容量的瓶颈、达到业内最高容量;提出高速、无损的物理层数据加密关键技术,为我国的信息安全提供了芯片级安全保障。此外,他和团队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自主知识产权的eMMC控制器芯片的研制,并研制出了承载中国商密算法的USB控制器芯片等。骆建军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破解了 “卡脖子”芯片技术难题,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2 立足岗位,成为技术的突破者
骆建军教授获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产业创新奖
立足岗位,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探索新的技术路径和解决方案;面对挑战,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向前发展。
骆建军教授领衔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卡脖子”芯片攻关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强基工程项目等,建立起“固态硬盘和数据安全技术”浙江省级重点实验室。已完成国家科技部863项目1项,浙江省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及杭州市重大项目3项。拥有美国、中国发明专利40多项,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版图证书10余项,实现了10多个型号芯片的产业化,科研项目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在国内外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产业创新奖(2022年度),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骆建军教授积极投入科技创新创业, “激情创新、用心造芯”创立产业化基地-华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华澜微”),打造了存储控制器的国产芯片系列,引领中国制造的存储卡、移动硬盘、计算机硬盘、硬盘阵列和大数据存储系统产业迭代和快速发展,满足了数据安全的战略需求,并批量出口国际市场。华澜微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获得“2019年全球浙商金奖”、中国侨联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一等奖。
03 征程万里,成为薪火的传承者
与学生交流的骆建军教授
“三代传承、潜心造芯”、“国家大事、千万尽力”的集成电路芯片领域奋进故事,在杭电传承。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我国第一代半导体专家邓先灿教授在杭电创立了半导体学科方向。而后,骆建军教授接过第二代的“接力棒”,接续奋斗,不仅在专业技术领域突破了“卡脖子”技术,还为半导体学科培育了50多名硕博士高级芯片设计人才。如今,杭电已经成为全国“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第一批18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
学校将深入落实推进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特别是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引导激励全校教职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浓厚氛围,凝聚起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磅礴力量。